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的思想指南

发布者:马科中发布时间:2019-09-02浏览次数:260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发布单位:新闻中心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浏览量:435 次  发布时间:2019-08-30]

正当甘肃各族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关键时期,8月19日至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时隔六年之后再次视察甘肃,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战略全局的高度,紧密结合甘肃实际,就甘肃这样一个西部欠发达省份如何加快高质量发展这一摆在2600万陇原儿女面前的紧迫课题,发表了重要讲话,作出了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信心,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团结一心,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深化脱贫攻坚,加快高质量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谱写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的时代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的考察调研和重要讲话,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甘肃人民的深切关怀和殷切期望,极大地鼓舞了甘肃各族人民的信心和干劲,为甘肃努力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提供了思想引领和行动指南,也对西部欠发达省份在新时代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

深化脱贫攻坚 着力改善民生

    甘肃是一个西部欠发达内陆省份,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贫困人口多、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是甘肃长期以来的基本省情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的扶贫事业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成就。截至2018年底,甘肃累计减少贫困人口581万人,贫困人口减少到111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5.6%。尽管如此,贫困问题依然是制约甘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瓶颈。习近平总书记时刻牵挂着困难群众,把深化脱贫攻坚作为当前甘肃工作的重中之重。他在参加今年3月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甘肃代表团的审议时就明确要求,脱贫攻坚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必胜的信心,越要有一鼓作气的决心,尽锐出战、迎难而上,真抓实干、精准施策,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在这次甘肃考察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甘肃脱贫攻坚的阶段性特征,为甘肃精准脱贫把脉问诊,对症下药,明确了甘肃下一阶段脱贫攻坚的主攻方向和工作重点。他指出,要深化脱贫攻坚,坚持靶心不偏、焦点不散、标准不变,在普遍实现“两不愁”的基础上,重点攻克“三保障”方面的突出问题,把脱贫攻坚重心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以“两州一县”和18个省定深度贫困县为重点,逐村逐户、逐人逐项地去解决问题,坚决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不仅如此,对于脱贫以后如何实现长期稳定脱贫、巩固发展脱贫成果,他进一步强调,贫困乡亲脱贫是第一步,接下来要确保乡亲稳定脱贫,扶贫政策和扶贫队伍要留一段时间,从发展产业、壮大集体经济等方面想办法、找出路,让异地搬迁的群众留得住、能就业、有收入,日子越过越好。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时刻把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在考察武威市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老百姓的利益着想,让老百姓幸福就是党的事业。他在听取甘肃省委、省政府的工作汇报后指出,要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公共服务项目优先安排,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上学难、看病难、行路难等突出问题,关心关爱受灾群众和城乡困难群众。

坚持绿色发展 构筑生态安全屏障

    对一个生态环境脆弱的西部欠发达省份而言,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历来是一个两难的选择。习近平总书记针对甘肃的发展实际,曾经提出了“八个着力”的发展要求,科学地回答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在本次考察工作中,他又深刻指出,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环境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只要贯彻新发展理念,绿水青山就可以成为金山银山。为了正确处理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关系,积极发展生态环保、可持续的产业,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甘肃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聚焦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功能完备、支撑有力的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加大改革攻坚力度,加快构建开放新格局,积极发展高附加值特色农业,统筹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走出一条落后地区的绿色发展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甘肃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并将甘肃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看成事关整个国家生态安全的重大战略问题。早在几年前,他就多次对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做出重要批示,要求甘肃省委、省政府认真抓好祁连山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这次在甘肃视察时,他专程考察了祁连山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并明确指出,保护祁连山的生态环境,对保护国家生态安全、对推动甘肃和河西走廊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在考察黄河治理兰铁泵站项目点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黄河、长江都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保护母亲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为此,他要求甘肃首先担负起黄河上游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加强协同配合,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坚定文化自信 传承红色基因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甘肃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享誉世界的敦煌莫高窟,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结晶。在考察了敦煌莫高窟并听取了专家学者关于文物保护、文化传承、文明互鉴的意见建议之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敦煌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能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文明的优秀成果。他勉励大家,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更要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文化胸怀,不断坚定文化自信。

    甘肃是一片红色的热土,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形成和积累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在瞻仰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碑和阵亡烈士公墓、参观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后强调,西路军不畏艰险、浴血奋战的英雄主义气概,为党和人民英勇献身的精神,同长征精神一脉相承,是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讲好党的故事,讲好红军的故事,讲好西路军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只有把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资源和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事业中形成的红色文化资源融合起来,才能凝聚起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的磅礴精神力量。  

    当前,正值全党上下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期间要求甘肃要运用好红色文化资源,认真抓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准确把握“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这个总要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为此,要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勇于解剖自己,敢于揭短亮丑、立查立改、即知即改;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持之以恒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做好为基层减负工作,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为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提供强大的政治保障。

   (王宗礼: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郎得明: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