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动态

【中国教育报】西北师范大学:构建大思政新格局 推进铸魂育人工程


文章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发布于:2020-04-30 浏览:936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鲜亮的底色,强调高校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就是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作指导,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引领高校健康发展。

西北师范大学为教育部门和甘肃省政府部门共同建设的重点大学,发端于1902年建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在近120年的风雨历程中,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近年来,围绕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七高一体系高水平大学建设,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以教师发展为根本,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中心地位,将科研与教学有机融合,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发展服务相结合,努力构建大思政育人新格局,完善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体系,持续实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学生铸魂工程,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全面推进大思政格局综合改革

(一)实施五位一体思政课教改方案

认真落实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重要精神,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采取互动式、启发式、交流式教学,从教学团队组建、金课与网络教学资源开发、学术支撑、地方文化融入、教学质量监控等方面综合推进五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改革。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规范化教学和管理,完善互联网+形势与政策模块化专题教学新模式,鼓励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优质课程全覆盖,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

(二)激活“6+1+X”思政课实践教学链

思政课内实践教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经典阅读和读书笔记为主呈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道德小品展演和志愿者服务等形式开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围绕主题征文和热点研讨展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侧重社会调查和红色革命精神践履进行。课外拓展实践教学,主要通过大学生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拓展、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训练、社团活动与社会实习、寒暑假特色工作坊和技能培训等多种形式实践,兼顾对学生的价值引领与能力培养。

(三)推进课程思政攻坚计划

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促进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积极推进学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制机制创新,深入挖掘全校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充分发挥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切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结合不同学科性质特点,以72示范课程思政建设教学改革项目为突破口,推进全校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创新,培育不少于150门充满思政元素、发挥思政功能的课程思政通识课和专业课,打造一批具有亲和力和影响力的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切实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四)优化一专两兼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根据教育部门《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配齐建强教师队伍。根据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要求,盘活校内人力资源,通过遴选与思政课教学相关学科优秀教师培训后加入思政课教师队伍,转岗胜任思政课教学的党政管理干部,鼓励政治素质过硬的相关学科专家转任思政课教师,建设好一支以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专任教师为主、学校专职辅导员和部分党政管理干部兼职为辅的思政课师资队伍。

(五)加强国家一流思想政治本科专业建设

学校以2019年获批思想政治教育国家级别一流本科专业为契机,多措并举,切实下功夫做好专业建设工作,全面实现四个回归目标,夯实高水平人才培养基础。围绕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课程开发,组建一批教学团队,建设10余门优质金课资源,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全面提升;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通过教学改革促进学习革命,重塑教育教学模式,实现以教为主向关注学生学习效度转变,促进专业内涵式发展;按照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卓越标准,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经过60多年办学积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已经成为具有西北地域特色、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一流本科专业,为实现甘肃乃至西北地区教师教育高水平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落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支撑计划

(一)申报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

突出学科建设龙头地位,努力构筑学科高地。争取2020年成功申报和建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通过系统有效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发展规律研究、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构筑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党的理论与政策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管理人才培养的学科高地。

(二)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省级特色学科建设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现着学校的政治特色。学校倾斜政策,支持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以本科专业建设为基础,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抓好师资队伍建设这一关键因素,完善各项制度规范,以高水平的科研提升高水平的教学,努力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建成具有世界水平、中国特色和气派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全校大学生、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坚实的学科平台。

(三)助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研发展

科学研究不仅反映教师队伍理论水平,更重要的在于破解过去包括思政课教学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感染力、吸引力不强的困局,为增强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提供了有力支撑。做好科研助推,组织相关人力积极申报和承担100多项国家社科规划项目、教育部门人文社科和思政专项研究项目、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以及国家马工程支持研究项目等,整体提升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

(四)出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丛书

通过有计划的出版丛书,集成理论研究成果,回答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重大问题。丛书出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努力实现理论研究的深度同实践探索的广度相结合,围绕解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问题,自觉运用中国视角,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重点、有深度地加以解读,研究和回答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所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着力打造智库。

完善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五育并举育人体系

(一)思想引领+辅导员队伍建设

为了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学校始终旗帜鲜明地用马克思主义引领思想政治工作,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华文化等改革发展实际紧密结合,在畅通思政课教学主渠道的基础上,发挥辅导员队伍的人生导师作用,通过大量耐心细致的全面育人工作,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二)全员育人+大学生自我成长

当代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面对他们追求个性和强调自主、不愿接受他人观点的性格特征,在充分尊重和信任大学生自我成长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双创实践和以勤代助等校内外资助创新体验模式,全面推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育人制度,支持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参与学校管理、服务社会建设,促进学生相互砥砺、自我认知、共同成长。

(三)全方位育人+校园环境建设

大学作为育人的摇篮,其教育功能不仅仅局限于书本和课堂,还在于发挥好校园环境和大学文化等隐性影响。校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景都承载着育人的功能。构建整洁优美的校园风貌,通过学校良好的自然景观、空间构造、基础设施、内涵标识、教师风范、图书资料等校园物质和精神因素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发挥浸染作用,陶冶大学生健康向上的思想情操和道德品质。

举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讲堂

为了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针对在校大学生拥有的不同学科背景和专业偏好,坚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聚焦哲学、社会学、伦理学、历史学、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学等学科的相关前沿和热点问题,聚焦大学生德行人格培育,弘扬中华文化精神,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教授来校举办讲座,与学校师生一道,研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引导大学生开启心智、思考人生,塑造人文情怀。

实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千万践履计划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部经典读书会

原汁原味地读经典,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必由之路。学校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详细列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和新中国史、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领域经典论著,以及中外传世经典等100部必读书目,通过主讲教师举办读书会经典解读,区分不同专业本科生、研究生进行指导,让大学杜绝浮躁,增强文化自信。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名辅导员培训

打铁还需自身硬,高校辅导员是否具备良好素质,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依托教育部门西北师范大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教育部门西北师范大学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在做好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热点难点问题研究的同时,立足本校,面向甘肃,每年培训100名辅导员,提升全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部道德小品展演

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突出学校师范教育和艺术专长特色,以体验道德感染与传递正能量的演绎方式,由思政课任课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以第二课堂的形式利用课余时间编排道德小品,在各专业学院相关师生演出评比的基础上,最终精选出100部优秀作品参加全校实践教学成果汇报展演,让大学生身临其境,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千人主题征文

聚焦大思政格局综合改革和立德树人培养目标,在发挥好高校思政课教学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唱响时代主旋律,聚焦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形式,面向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开展主题征文活动,每年评选出100篇优秀作品,结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丛书出版。

(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千里政策宣讲

关注脱贫攻坚”“精准扶贫和小康社会建设工程,组织和培训精干的学生团队,带领他们走进经济困难农户和乡村学校,深入开展脱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等国家富民兴陇方针政策宣传。激发农民群众致富热情,让大学生在宣传国家政策、了解社情民意、疏导群众情绪的实践中接地气、长见识,砥砺品行,练就服务社会的本领。

(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万名大学生社会实践

坚持专业实训与非专业实习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发挥学校120多支优秀社会实践团队的主力军作用,团体组织与分散实践相结合,将学生寒暑假延展为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主题鲜明地组织全校师生走出校门,通过社会调查与劳动服务、科技创新与自主创业、勤工助学与红色践履等游学实践活动,积极投身社会改革发展洪流,让大学生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掌握在学校中学不到的技能,实现知行合一。

实施铸根塑魂党建引领计划

(一)落实党建科研助推计划,坚持以赤子之心铸根塑魂

发挥学校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才富集优势,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勇敢担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聆听时代声音,回应人民呼唤,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努力在解决突出理论问题和实践对策方面取得显著成就,注重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党员头脑,以丰硕的党建理论研究成果,引导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建工作。

(二)实施五个一标准化党建工程,坚持从严管党治党

坚定一个政治核心,切实发挥学院党委政治核心作用,为大学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政治保障;建好每一个标准支部,加强教师、学生特别是研究生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力度,充分发挥支部组织教育管理党员和宣传引导凝聚师生的战斗堡垒作用;完善一套标准制度,自觉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度、会议制度、组织生活制度,以及三会一课、党务公开、党费收缴等制度,从严惩治和预防腐败,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严守一个标准条件,坚持不忘初心,严把入口关,高标准做好党员发展工作;恪守一个合格标准,坚持学习和思想上进,争做合格党员,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三)开展四个三党建创新活动,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自觉追求支部创先进、党员争优秀、活动求创新;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让每个院级党委委员联系一个党支部,每个党支部联系一个学生班级,每个党员联系一个学生宿舍;做好党员自评、领导点评、群众测评,把每个支部建成堡垒,让每个党员成为一面旗帜,推动党建工作创新发展。


来源:《中国教育报》 版面:第04版教育展台 时间:2020年4月27日 字数:5167字

原文链接:构建大思政新格局 推进铸魂育人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