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发布于:2025-04-28 浏览:10
4月22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思政 +”实践课在兰州市安宁区万亩桃林开讲。由西北师范大学与兰州市安宁区联合主办,共青团西北师范大学委员会、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有风景的思政课:“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乡村振兴实践体验活动,以灼灼桃花为幕布,以广袤田野为课堂,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乡村振兴实践深度融合,为200余名大中小学生及教师代表带来一堂有风景的思政课。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折祎、王亚妮、苗昕化身课堂“引路人”,携手农技专家刘有硕共同开启这场理论与实践交融的学习之旅。刘有硕以安宁“桃文化”为切入点,生动讲述当地桃产业发展脉络。折祎、王亚妮、苗昕三位教师分别从经济、文化、生态视角,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解读历届兰州桃花会的产业带动效应,挖掘白凤桃承载的文化价值,探讨绿色安宁生态宜居实践路径,引导青年学子深刻认识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逻辑与现实意义。
活动现场创新融入歌曲串烧与秦腔艺术展演,以艺术为媒,展现乡村文化魅力与时代活力,实现“思政+农业+艺术”的跨界融合。这种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地方文化特色、艺术审美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打破了传统思政课堂的边界,让理论知识在鲜活的实践场景与艺术氛围中 “活”起来、“动”起来。
从动人的“桃林故事”到先进的“科技新枝”,从微课堂里的“经济密码”到秦腔舞台上的“文化乡音”……师生们共同走进桃农作业一线,在“田埂课堂”中调研“桃文化”“桃产业”发展以及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路径。
此次活动是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落实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强化问题导向、实践导向”要求的生动实践,也是一次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更是一堂“产业兴、文化活、生态美”的乡村振兴公开课。
近年来,学院紧扣“大思政课”建设方向,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铸魂育人,不断创新思政教育模式,打破课堂边界,深化校地合作,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从“平面化讲授”向“立体化践行”跃升,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创新注入强劲动能。今后将努力打造更多有新意、有创意、动真情的“大思政课”,让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照亮青年成长之路,为乡村振兴贡献理论智慧与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