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范大学是甘肃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同建设的重点大学。其前身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发端于1902年建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至今已经走过了123年的办学历程。在这一母体中孕育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既具有沧海桑田的厚重,又具有长风破浪的勇气,还具有今朝迈步的自信。

历史沿革学院肇始于1953年9月成立的马列主义教研室。1959年3月学校成立政治教育系,内设中共党史、马列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国际共运史四个教研室,开始招收培养本科学生;1982年9月成立德育教研室(1984年并入马列主义教研室)下设哲学、政治经济学、国际共运史、中共党史四个教研组;1988年3月学校分设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开设《形势与政策》《法律基础》《大学生思想修养》《人生哲学》等课程;1998年12月,马列主义教研室与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合并成立马列主义教学部。此后,随着教学任务与学科建设的变化与拓展,政治教育系先后更名政史系、政治系、政治法律系。2000年10月西北师范大学在原政法系和马列教学部的基础上,合并组建政法学院。2011年4月,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与政法学院两块牌子一套班子。2012年5月马克思主义学院单独设置。现为甘肃省首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省委宣传部与西北师范大学共建学院。 

机构设置。马克思主义学院现设有思想政治教育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势与政策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所(西北边疆政治与治理研究中心7个研究所思政课教学示范与研究中心1个院级研究机构,西北师范大学党史党建研究中心1个校级研究机构。

师资队伍。学院现有专任课教师81人,行政管理干部11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41人,讲师3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到80%以上。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师1人;有甘肃省领军人才3人,甘肃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2人,甘肃省技术标兵4人,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章1人,甘肃省优秀青年文化人才1人,甘肃省委讲师团成员7人,甘肃省飞天学者特聘计划青年学者2人,甘肃省教学名师2人,甘肃省陇原青年英才1人。现已形成了一支信念坚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人才培养。学院拥有思想政治教育国家一流本科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2个省级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授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政治学理论、学科教学(思政)等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完整形成了本硕博一体化卓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为国家乃至西北地区培养了大批本硕博多层次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形成了甘肃省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师大现象”。目前,学院现有在校生1014人,其中全日制普通本科生703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259人博士研究生52人。

学科特色。学院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方向集中,学科特色鲜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5个学科领域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凝练成鲜明的理论特色和民族地域特色,在西北地区同学科领域产生了一定的示范效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方向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资本论》视域中生命政治批判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方向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历史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理论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方向注重与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交叉融合,聚焦新时代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基础与实现路径以及边疆治理等问题,不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方向主要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治理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等,着力探索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育人机制,研究优势突出,形成了一批丰富厚重的学术研究成果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方向聚焦中国共产党在甘肃革命历史文献挖掘与整理研究,围绕中国共产党在甘肃的革命历程及历史地位甘肃早期共产党人的革命活动及其影响红军长征在甘肃的历史文献挖掘以及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创新理论等方面展开研究。

科学研究。学院积极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龙头,不断凝练学科方向,组建科研团队,加大投入力度。近年来,学院教师先后在《马克思主义研究》《教学与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求实》《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南开学报(哲社版)》《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期刊报纸发表论文400余篇。先后承担教育部项目、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55余项,承担国家社科项目20余项,其中包括1项国家社科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科重点项目、1项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先后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国家级权威出版社出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第1-18辑,出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系列丛书等20余部,出版《化危为机:疫情防控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思考与实践》《润物无声: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等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系列丛书5余部。先后举办各类学术报告120 余场,主办或承办国内学术会议20余次,目前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前沿系列讲座、“丝路观察”政治学前沿讲座、人文讲坛等特色学术品牌。在应用研究与社会服务方面,“十”期间被批示采纳的理论智库文章15篇,咨询报告8

社会服务。学院依托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教育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教育部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平台、甘肃省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甘肃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人才培训中心西北师范大学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监测中心等上级部门设立的研究和培训机构,优化学科布局和专业设置,凸显区域特色,积极拓展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的多元化途径。紧紧围绕党中央的决策部署、重要节点会议精神以及民族地域治理、民族团结与社会发展等现实问题,积极开展政策研发、理论宣讲、干部培训、建言献策、实地调研等活动,发挥思想引领、理论先导作用,主动服务地方政府和民族地区发展。

新时代,学院秉持“明道信道、守正创新”院训,以“发展教师、成就学生,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为办院理念,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突出办学特色,持续实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学生铸魂工程,完善本硕博一体化卓越思政课教师培养计划,不断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需求的能力,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成为西部一流、甘肃领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才培养基地、科学研究基地与宣传普及高地。(数据截止日期:202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