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8日晚,由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系、中和集团、社科处与教师发展中心主办的“哲学沙龙——中和论道”第二十七期在西北师大教师发展中心如期举行。讲座主题为“中医系统对生命的认知”。本期沙龙由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所长谢增虎研究员主讲,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系贾克防博士主持。西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陈克恭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系系主任王金元教授、师生爱好者百余人参加活动。
中医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们的国粹。谢增虎老师从《周易》到《黄帝内经》去探讨中医理论的渊源,肯定了《周易》是中华文化的源头,而中医的起源也要追溯到《周易》,《周易》中天人合一的超巨系统沿袭到《黄帝内经》中就是天人合一视野下的生命系统。《周易》谈“三道”——天、地、人,人生活在三道中间,用我们的鼻子呼天空之气,用我们的嘴巴食地上之食,这就是中医视角的“气血”;在《周易》中的“易”是指“日月为易”,日月往来交替成为常道,日月交融才有生机。谢增虎老师进一步向大家讲解了中医的理论基础:(1)天地人的“三才”体系,(2)阴阳之道,(3)五行学说,(4)中——阴阳、八卦、五行之中。谢增虎老师谈到“阴阳”最初只是人们通过四季交替关注到的一种“冷暖”变化,而后使用的“阴阳”概念,其意义内涵就在演化中变得十分庞大。五行学说源于《连山易》、《归藏易》,现代的“五行”——金、木、水、火、土是五行的物化形式,而五行的“行”原本是一种变化,而“周易”的根本特征就是变易、交易,其根本是五行,五行也就是中国行事逻辑的起点。谢增虎老师引《中庸》中的这样一段话来解释“中”: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谓之和。并谈到人生的修养就是“中”,一个人越没有修养,就越被外界环境牵着走,其喜怒哀乐皆受外界影响,而不是生发于内心,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内心都存在生机这就是中庸之道。
第二部分,谢增虎老师主要从小周天、大周天介绍了养生与修道。最后在《伤寒杂病论》部分介绍了阴虚症、阳虚症以及如何判断个人体质。从而以实践的角度讲解了中医是如何应用“阴阳”,“五行”“中和”等思想,并且告诉我们如何养生及养生的重要性。用谢增虎老师的一句话:健康工作,愉快工作就是养生之道。
谢增虎老师与师生进行了互动答疑,对“如何从中医视角看到精神与肉体的关系问题”、“中医如何看待和解释献血这种‘损己利他’的行为”以及“如何看待西医、中医的区别及效用”等问题做了认真解答,展现了其独到的见解和深厚的文化素养。
主讲人: 谢增虎,男,汉,籍贯甘肃甘谷,1965.12出生,1988年毕业于兰州大学,获学士学位。现任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哲学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哲学。在《甘肃社会科学》、《文化研究》、《新华文摘》等刊物上发表《伏羲文化精神的现代意义》、《二谛•不二法门•中道》、《伏羲画八卦:中国根文化的产生到文化形态的定型》等论文数篇。
供稿:张海霞、李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