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我院哲学系“哲学前沿论坛”第2次活动在学院3楼会议室举行。师庭雄副教授作题为“悲剧何为?——以尼采《悲剧的诞生》为主线”的主题报告。讲座由哲学系主任贾克防副教授主持。主题报告结束后,师庭雄副教授与现场师生进行了热烈的圆桌讨论。学院教师任万明副教授、吴琼副教授、胡好副教授、张硕副教授参加了学术报告会。
师庭雄老师的报告主要围绕悲观主义与悲剧精神;悲剧精神中的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二者的内在张力;悲剧精神与古希腊悲剧的关系等内容展开。
尼采的悲剧精神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有着密切的思想传承,也有着迥异的运思路向。在尼采看来,西方哲学自从苏格拉底追求知识以来,永恒价值追求就在于不处于生灭变化中的知识,继而有柏拉图主义将价值寄托在超越感性世界的理念世界,以及基督教传统的永恒而又超越尘世的上帝。然而,这只是一种自欺欺人,本体界并没有高贵的理性可言,只是基于自身的盲目冲动,因此尼采赞扬叔本华的意志学说看透了世界的本质:一切现象归根结底只是非理性的意志不断地冲动罢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是一种“消极的虚无主义”,而尼采的悲观主义则是一种“积极的虚无主义”,即悲剧精神。
那么尼采为什么在他的悲观主义的前提下却导出了积极的结论呢?这就要看他对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的解释:意志最先产生一个个体(即意志的客体化过程),但由于酒神精神的内在吞噬、否定自己的冲动,这个个体又被毁灭;但在日神精神的指引下,个体又被建立——于是整个意志就是不断毁灭而又重建、不断死亡而又新生的过程,尼采后期则将这一过程称之为“强力意志的永恒轮回”。面对这样的世界图景,叔本华认为,唯有通过“涅槃”方可摆脱这样的可怖图景。而尼采则说:既然世界就是这样,那就勇敢地去面对!意志在不断的生灭过程中打碎原有的自己,而又重建新的自己,这一过程看似不断的重复轮回,但意志在这过程中却能不断地提升自己——这就是尼采所说的“超人”。因此在尼采的体系中,超人不是具体的人,而是一种生存状态:如果你敢于否定过去的自己,迎接新的挑战,但就是超人;如果你沉溺于过去的辉煌,或者用一个幻象来麻痹自己,或者拘泥于日常的琐事尘土,那你就是末人。说到底,正是由于酒神精神的自我否定,才推动着尼采“克服一切”的悲剧精神。
因而尼采在古希腊悲剧中试图寻找印证他的悲剧精神的具体悲剧,比如俄狄浦斯王,尽管俄狄浦斯王知道自己不可避免的宿命,但并不试图自杀以逃避,而是积极与之抗争。受尼采影响极深的加缪举出西西弗斯的例子,尽管西西弗斯的命运似乎就是一个没有终结的“永恒轮回”,但他却在自己的抗争中展现了超人精神。当然后世学者指出尼采对古希腊悲剧的解释是一种误读,但有价值的误读有时比原原本本的阐释更有意义。
师庭雄老师的报告引发了参与者的热烈讨论。讨论的话题主要有:意志与表象的关系、“醉”的心理体验与生命力、永恒轮回与虚无主义、语言哲学中的隐喻、尼采思想与老庄思想的会通等等。参与圆桌讨论的还有来自哲学、心理学、数学和计算机等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师生们的精彩发言和差异化的视角产生了富有生命力的灵感启发和思想碰撞,共同成就了这一次精神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