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小宁:用好课堂主渠道 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8-06-12浏览次数:610来源:学院党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这既是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本质体现,又是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规律,切实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实践基础。
    面对大众传播时代各种意识形态的交融与碰撞,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已经不能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强制“灌输”为标志,这既违背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内化外化的规律和双向互动的规律,又违背了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而进行教育的宗旨。一方面造成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漠视、无奈与反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一系列主体性建构的问题;另一方面造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内容以及方法与大学生日常生活世界的疏离,使得思政课教学成为“自说自话”的“独角戏”,成为“远离人性”的“玄学”。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充分发挥课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积极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用好课堂主渠道,加强思政课教学的价值引领。李大钊说过:“青年,国家之魂;一切新创造,新机运,乃青年独有之特权;人失其青春,则其人无元气,国家丧其青年,则其国无生机。”《论语·子罕》有云:“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加强思政课教学的价值引领,就是要借助于课堂教学的主渠道,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爱国主义精神以及中国共产党人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来凝聚人心、增进共识,把青年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引领到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要求的正确方向上来,帮助学生正确处理个体意识与国家意识、民族意识的关系,引导学生形成战略思维能力和底线思维能力。这是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