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校共筑红色大课堂 创新思政教育新模式——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举办共建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活动

发布者:梁凯博发布时间:2024-09-20浏览次数:10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9月20日,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联合举办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集体备课会暨‘穿越时空的红色课堂’之院馆合作共建思政课堂”活动。


历史回响,现场震撼人心


活动当天,细雨笼罩着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和庄严感。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参观了“八路军驻甘办事处与甘肃抗日救亡展览”。展区内一组组反映史实的照片和珍贵文物,仿佛将大家带回到战火硝烟的抗战时期。



通过聆听讲解和参观体验,一件件革命实物、一页页档案史料、一张张实景图片,真实见证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甘肃人民在抗日战争中不屈的斗争精神,鲜活生动地记录了苦难和辉煌、曲折和胜利、奋斗和收获。每一位教师都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难、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



参展期间,西北师范大学“小红马”理论宣讲团成员不仅深入学习了展览内容,而且充分发挥新时代青年思想传播者的积极作用,围绕“甘肃红色文化与时代价值挖掘”主题,将展陈内容转化为宣讲素材,通过生动的讲解向师生与参观人员讲述那段峥嵘岁月,阐述了当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激发了大家的爱国热情与奋斗精神。同时,宣讲团通过新媒体平台制作微视频,传播展陈精彩瞬间与现场感悟,通过网络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社会正能量。


情景党课,情感共鸣强烈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以情景再现方式,身穿革命年代的服装,化身为历史人物,置身于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之中,亲身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深刻领悟革命精神的时代价值。



教师们深刻感悟到,以情景再现方式,使他们对红色精神的理解更加深刻,也更加具象化。红色精神不仅仅是收藏在纪念馆里的红色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红色遗迹、书写在党史里的红色文字,更是走进师生内心,为师生提供精神滋养,激励师生在新时代伟大征程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前行的澎湃力量。


思想碰撞,集体备课热烈


下午15时,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在田家炳教育书院410会议室围绕如何更好地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举行了集体备课会。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西北师范大学)行政副主任郎得明主持集体备课会。



马克思主义学院魏彩苹教授作了题为“用好红色资源 赓续红色血脉”的辅导。阐述了红色文化资源的定义、来源及其重要价值,并结合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分享了她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文化方面的见解与经验。



教学展示环节,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王亚妮、李冀宁结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9月10-13日视察甘肃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对红色文化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作了现场教学展示。



参会教师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等课程内容,就如何把红色文化有效融入课堂教学进行了讨论,提出了进一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增强思政课感染力和吸引力的建议。青年教师王晓云、赵赫依、何紫菱、于建贵、袁健、刘姌分别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与思考,就如何把红色资源有效融入思政课教学作了交流发言。


展望未来,绘就美好篇章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刘德雄总结指出,馆校合作举办思政教育大课堂,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政课建设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具体举措,也是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协同形成大思政工作格局的创新尝试,丰富了思政课课堂教学内容,拓展了思政课实践教学阵地,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供了新思路、拓展了新路径。刘德雄要求,学院各系所中心要把提高思政课集体备课质量作为重要抓手,以党建工作为引领,坚持问题导向、精心设计组织、创新形式载体、聚焦重点难点、善于总结反思,持续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创新,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与做法,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