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2025年全国两会精神,提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教学质量,3月18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所召开了“深入学习贯彻2025年全国两会精神”主题集体备课会。研究所全体专兼职教师、部分研究生代表参加会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所所长王怀强教授主持会议。
魏彩苹教授立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特点和全国两会精神,就如何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作了发言。她认为,今年的全国两会展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民意通道更加畅通,老百姓的声音被更好地传递和采纳。报告还强调了绿色、智能、安全等理念,同时关注民生热点,如育儿补贴、防止返贫机制等。新词热词如“聚生智能”等,展现了国家在科技创新和民生保障上的新举措,彰显了高质量发展的新方向。
孙雨蕾讲师梳理了政府工作报告主要内容,分享了把两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几点思考。一是突出思想理论与时代特征的结合,把思想理论讲解与时代主题、国家发展战略密切结合,增强理论的现实温度与时代价值。二是树立问题导向,回应社会关切,积极回应学生们关心的社会问题,用热点事件引导学生思考,提高教学的实际针对性。三是注重教学方法创新,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多媒体手段、互动式课堂、问题导向教学等方式,增强课堂教学吸引力和实效性。
李莹洁副教授围绕如何将思政课讲义转化为生动课堂实践展开分享,指出要重视课程导入,运用多媒体、情景模拟等创新形式,将理论知识与学生生活衔接,激发情感共鸣;要激活问题链,通过逻辑连贯的思辨性提问引导学生深度思考,结合辩论赛等形式强化互动;要创新知识呈现,将教材语言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表达方式,借助视频、案例增强具象化感知;要深化价值引领,通过中西对比等有温度的设计,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实现知识传递到信仰塑造的升华;要发挥教师能动性,吃透教材逻辑、把握学生认知特点,结合学科前沿与社会热点灵活调整案例,探索多样化教学模式。
朱荣康讲师结合自身备课过程,认为从理论层面,要清晰准确地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在实践层面,要通过课程导入和内容贴合的案例,增强说服力。
与会研究生代表分享了学习全国两会精神的心得体会,并从受众角度对教师如何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提出了意见建议。
王树亮副院长在发言中认为,在习近平总书记发表3·18重要讲话六周年之际重温讲话精神,具有重要意义。他认为,思政课教师应该时刻注重反思感悟、总结教学经验、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体系,要充分运用并不断完善集体备课制度,鼓励更多教师参与备课会,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
院长、党委副书记史小宁在总结发言中充分肯定了此次集体备课会的收获与意义。他对提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教学质量和教育效果提出了要求:一是全体教师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课程重要性。二是完善教学过程。系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现有教学文档进行全面梳理更新,结合专业方向深入理解。三是注重团队建设。要坚持成果导向,通过打造合理化的教学团队,品牌化的宣讲团队,为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打造成省级一流课程而持续发力。